无障碍通道 | RSS订阅 | 邮件订阅 | 短信订阅 | 个性化定制 | 中文版 English 日本語 Fran?ais ???  
搜索: 本站 政府群站 互联网
365bet在线体育 宁波市人民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 宁波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 >>政务信息 >>发展规划
   政务信息  
财政信息
计划总结
人事信息
政策解读
发展规划
统计数据
法规公文
   发展规划
中共宁波市委关于制定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发布处室: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6-03-17       来源:       阅读次数: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文字
    (2015年12月25日中国共产党宁波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宁波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精神,紧密结合宁波实际,研究了“十三五”时期宁波市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就制定“十三五”规划提出如下建议。
    一、“十三五”时期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
    1.“十三五”时期发展的现实基础。“十二五”期间,宁波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要求,深入实施“六个加快”战略和“双驱动四治理”决策部署,扎实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较好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打下了坚实基础。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统领全局,持续加大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力度,经济保持稳定增长,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0万元人民币,迈入高收入地区行列,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和梅山物流产业集聚区建设成效明显,新材料科技城、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等重大创新平台启动建设。始终坚持以扩大开放促进发展,深入实施城市国际化行动,积极谋划港口经济圈建设,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合作交流,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超过2000万标箱,自营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法治宁波、平安宁波、美丽宁波建设,扎实开展“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着力提升城乡品质,城市轨道交通进入网络化运营,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全国领先,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81︰1,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连续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不断加强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党风政风明显改善。这些都为宁波市今后发展进一步创造了条件。
    2.“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时代背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突破,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创新驱动日益凸现,区域发展更趋协同,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在“十三五”发展的新背景下,宁波市既面临加快产业技术变革、构筑“一带一路”战略支点、统筹宁波都市区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又面临着不少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保持稳定增长动力不够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环境承载压力比较大,经济社会领域潜在风险较多,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存在一些短板,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我们必须以重任在肩的责任意识和倍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扬鞭自砺、奋发有为,在创新中打造发展新引擎,在转型中争创发展新优势。
    3.“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省委“八八战略”,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按照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好示范区”的要求,紧扣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这一中心,深入实施“六个加快”和“双驱动四治理”战略决策,持续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着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着力打造港口经济圈,着力构建宁波都市区,着力提升国际化水平,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面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把握以下基本要求:
必须打好转型升级攻坚战。加快转型升级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的根本出路。要完善促进创业创新的体制机制,鼓励和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实施现代产业培育工程,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提高全要素劳动生产率,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发展方式。
    必须把港口最大资源与开放最大优势结合起来。发挥港口和开放带动作用,是宁波市再创发展新优势的关键所在。要坚持在更高起点上放大港口、开放的联动效应,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深化拓展经贸、人文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交流,增强港口经济圈的辐射带动能力,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全面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必须提升中心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功能是宁波市实现区域经济中心向区域中心城市转变的关键之举。要顺应都市区发展规律,大力实施城市功能提升工程,强化科技创新、国际贸易、航运服务等功能,切实增强城市对高端要素的集聚辐射能力。
必须坚持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良好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是宁波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要统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构建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着力建设美丽宁波,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必须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最终目的。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4.“十三五”时期发展的主要目标。到2020年,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面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打下坚实基础,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努力建设更具创新能力的经济强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力争提前实现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区域创新创业体系更趋完善,主要创新发展指标跃上新台阶,进入全国创新型城市和人才强市行列。产业迈向中高端,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实效明显,制造业水平进一步提升,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农业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产业新业态形成规模,以技术、品牌、绿色为核心的经济竞争力基本形成。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重点领域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开放型经济新优势进一步确立,建成一批开放大平台。
    ———基本形成更具国际影响力的港口经济圈和制造业创新中心、经贸合作交流中心、港航物流服务中心。宁波舟山港国际枢纽功能显著增强,配置全球资源要素的能力大幅提升,覆盖长三角、辐射长江经济带、服务“一带一路”的港口经济圈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中国制造2025宁波行动纲要》加快实施,制造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制造大市”加快向“智造强市”转型。对外经贸合作质量明显提高,大宗商品交易和跨境电子商务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投资贸易便利化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形成经贸合作交流新优势。智慧物流、航运交易、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船舶综合服务等能力进一步提升,国内外航运高端资源加快集聚,港口后服务业加快发展,港航物流服务体系更趋完善。
   ———基本形成更具集聚辐射能力的宁波都市区。都市区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建立,现代化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宁波对周边地区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创新发展、高端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大幅提高。市域统筹发展体制进一步完善,城市空间布局更加优化,户籍人口城市化率加快提高。美丽县城、特色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展现独特风貌,成为全国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城市。
   ———争创更高品质的民生幸福城市。就业更加充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更加公平完善,公共交通出行更为高效便捷。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升,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低保水平逐年提高,低收入群众收入较快增长,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
   ———基本建成特色鲜明的文化强市。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东亚文化之都影响力不断增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明显。
———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扎实推进,循环经济体系基本确立,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黑臭河和地表水劣Ⅴ类水质断面全面消除,PM2.5浓度明显下降,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区域进一步扩大,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使宁波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净、景更美。
   ———基本形成更加完善的治理体系。率先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地方法规体系更趋完善,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进一步推进,社会诚信体系更加健全,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城乡居民的各项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依法保障。社会治理创新体系建立健全,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信息化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二、推进创新发展,增强经济转型升级新动力
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1.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创业宁波引领计划,壮大创新型初创企业、高成长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形成创新利益共同体,建设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围绕国家重大产业布局和宁波市产业链攀升需求,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全力推进新材料科技城和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建设,支持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中国兵科院宁波分院等国家级平台做大做强。统筹优化高水平大学布局,充分发挥高校对创新发展的引领作用。提升国家高新区发展水平,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支持科技、产业基础较好的县市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主动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积极引进高水平研发机构和技术资源。培育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完善技术市场体系,加快宁波科技大市场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创新财政科技资金分配机制,建立完善科技金融体系,大力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和科技信贷融资,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创新创业活动。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复制推广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深化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鼓励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
    2.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着力培育支撑宁波未来发展的大产业。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集中力量做大做强高端装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港航物流服务、生命健康五大产业,进一步提升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时尚纺织服装等优势制造业,着力在文化创意、金融、旅游、海洋高技术、新能源汽车、通航产业等重点领域形成一批新增长点。加快培育各类特色小镇,形成产业特色明显、创新要素集聚的新载体。创新产业引导扶持政策,放大产业基金的引导带动效应。
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争取“中国制造2025”示范城市试点,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生产方式和组织模式创新,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推广智能制造、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全面提高企业装备水平。优化工业发展布局,改造提升工业集聚区,建设一批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推动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鼓励龙头企业强化产业链整合,加快向系统集成服务商转型。健全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推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育更多隐形冠军。
创新发展服务经济。做精做强生产性服务业,增强工业设计、现代金融、信息服务和电子商务的国际竞争力。建设特色工业设计园区,推动工业设计产业化。依托宁波电商城和电商经济创新区,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适应消费升级新趋势,扩大服务消费,推动健康休闲、教育文化等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推进流通现代化,促进传统商贸服务业转型升级。实施社区邻里中心建设计划,建设“月光经济”夜市街区。依托丰富的山湖海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发展山地旅游、湖泊旅游、海洋旅游、都市文化旅游,推进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天一阁·月湖景区、雪窦山风景名胜区、四明山生态旅游区、三江口滨江休闲区等重点特色旅游区块建设,建成国内一流的休闲旅游目的地。实施千亿旅游投资工程和两千亿旅游消费工程,推进华强中华复兴文化园、华侨城欢乐港湾、象山影视城等重大项目建设,全面提升景区品质,打响“香约宁波”品牌。进一步深化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积极吸引国内外大型服务机构落户宁波,鼓励服务业企业兼并重组,强化服务业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推动服务业企业提质增效、做强做大。
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主导产业集聚区和绿色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绿色都市农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农产品物流和休闲农业,建设农业全产业链。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农业担保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建成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提升现代种业发展水平。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推进农业信息化。
    加快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贯彻网络强国战略,实施宁波“互联网+”行动计划,建设互联网创新平台,加快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大数据战略,加快城市大数据中心建设,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加快发展信息经济。优化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推动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打造众创之城。
    3.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四张清单”动态调整机制,优化行政审批制度,提升政务服务网功能。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完善政府性债务管理和防范化解债务风险体系,合理划分市区两级财权、事权和支出责任,加大财政专项资金统筹使用力度。深化信用宁波建设,建立全社会信用等基础数据统一平台,完善联合惩戒机制,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坚持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探索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优化重组,提高国有资本投资效益。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非国有资本参与国企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国企改制上市,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企业薪酬分配体系和内部用人体制机制。
推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全面放开竞争性行业和垄断行业竞争性业务,消除民间资本进入的各种隐性壁垒。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培育新生代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队伍,提升企业家队伍素质。鼓励民营企业开展兼并重组,盘活存量资产。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推进金融创新发展。以金融生态示范区建设为引领,推动金融支持产业转型和创新发展,打造“一带一路”海洋金融创新服务中心和特色财富管理中心,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积极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做大做强,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新型金融业态,发展民营银行。开展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建设,完善普惠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实现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创建国家保险创新综合示范区,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完善巨灾保险制度。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构建金融风险防范体系,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三、推进协调发展,构建港口经济圈和宁波都市区联动融合新格局
坚持港口经济圈与宁波都市区互促共进,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军民融合发展,实现整个城市高水平均衡发展和整体资源要素的高效利用。
    1.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港口经济圈。构建“一带一路”战略支点。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港口的资本经营合作,建立国际港口联盟。加强与中东欧、东南亚等国家在装备制造、能源资源、海洋经济等领域的经贸产业合作,重点推进中意(宁波)生态园、中东欧(宁波)产业园及境外产业合作园建设。促进与长江中上游和中西部地区合作交流,积极协同建设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不断提高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水平。
建设以全球一流现代化枢纽港为重点的综合交通体系。支持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发展,协同推进重点港区开发、港口集疏运基础设施建设、海事航运服务和口岸监管,提升港口综合竞争力。加强与国家综合运输通道的衔接,形成沿海南北、沿江东西、甬昆西南三大通道。推进甬金铁路、甬舟铁路建设,谋划推进沪甬跨海铁路、沪甬城际、杭甬城际以及甬温沿海高铁项目,完善宁波铁路枢纽。加快建设甬台温高速复线、杭甬高速复线。完成栎社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拓展国际客货运和全货机新航线,建设全国重要干线机场。创建国家海铁联运综合试验区,积极推进多式联运发展,拓展内陆无水港,加快建设宁波—华东地区集装箱海铁联运通道和“甬新欧”贸易物流线。
    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港航物流服务中心。积极开展全国示范物流园区创建工作,统筹港口物流园区功能布局,大力发展保税物流、冷链物流、智慧物流等新型物流模式,拓展国际中转配送、流通加工等功能,健全港航物流供应链管理服务体系。加快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建设,做大做强液体化工、塑料、铁矿石等交易品种,建设一批储运基地和交割仓,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大宗商品和能源贸易,建成华东地区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多商品定价中心和交易中心。以宁波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宁波航运交易所、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船级社、甬易第三方支付平台等为载体,集聚航运资源要素,丰富完善“海上丝绸之路”指数体系,提升航运金融、航运人才、船舶交易等服务水平。引进和扶持船舶补给、海事仲裁、海员培训等服务机构,打造国际海事服务基地。
    推动海洋经济与湾区经济联动发展。加快海洋经济核心示范区建设,加大海洋经济产业基金引导力度,打造海工装备及高端船舶等海洋特色产业基地,发展海洋智能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应用材料等新兴产业。建设海洋牧场、现代水产种业、现代渔业园区和示范基地,提升发展远洋渔业和休闲渔业。加强宁波海洋研究与教育机构建设,构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创新基地。统筹推进杭州湾、三门湾、象山港保护与开发建设,推进美丽海岛建设,实现海港、海湾、海岛“三海联动”。加强湾区基础设施互联、海域环境共治、沿湾产业提升和湾区新城建设,打造陆海统筹发展的战略支点、港产城融合的战略基地和海洋经济发展新增长极,加快形成全省一流的湾区经济发展新格局。
    2.推动宁波都市区发展。深化落实宁波都市区规划。推进宁波与舟山协调发展,扩大与台州、绍兴、嘉兴等周边城市的合作,建立健全都市区协调发展机制,推动创业创新互促共进、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协同共保。推进协同创新平台共建,促进区域科技人才资源共享,实现都市区产业合理分布和资源优化配置。巩固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推动各类公共交通“零距离换乘”,构筑以宁波为中心的“一小时”都市区交通圈,促进都市区内部通勤一体化。加强能源、通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探索电信、金融服务同城化。建设跨区域教育共同体、医疗联合体,推进公园卡、交通卡、医保卡等一体化。
加快推进市域统筹发展。按照全市“一张图、一盘棋”的要求,实施市域统筹规划,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推进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等“多规融合”。依托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铁路建设,加强紧凑型多功能组团和城镇的规划建设,完善市域城镇体系。积极推进东部新城、姚江新城、空港新区等重大区块建设,着力增强中心城区集聚辐射功能。推进余姚、慈溪和宁波杭州湾新区联动发展,优化整合空间布局和资源要素,打造宁波都市区副中心。加大奉化、宁海、象山统筹力度,增强区域综合承载能力和建设品位,提升生态经济和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调整优化行政区划,改革完善市与县(市)区的建设管理机制,理顺市级功能区与行政区体制关系。实施四明山生态经济区建设提升工程,加快四明山区域发展步伐。
    3.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城乡品质。牢固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切实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实施中心城区品质提升工程,抓好“三江六岸”核心景观系统建设,加快中山路综合整治和重点区块开发,推进城市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促进城市有机更新。大力实施美丽县城创建专项规划,推进卫星城和中心镇改革发展。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统筹优化农村布局规划,改进农民改善型住房建设方式,加强农村自然风貌、传统建筑和农俗文化保护,充分展现浙东民居特色。加大城乡绿道、郊野公园建设力度,提高绿色休闲水平。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和名人故居保护利用,传承历史文脉。深入推进“三改一拆”,建立依法治违长效机制,基本实现县县无违建,建成基本无违建市。
    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提高户籍人口城市化率。稳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赋予抵押、担保、流转、转让等权能,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完善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促进城乡市场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相融合。推进城乡公路、供水、供电、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反哺能力、带动能力,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4.同步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成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2号线二期、3号线一期、4号线、5号线一期,积极推进中心城区至各县(市)城际铁路建设,基本形成覆盖市域的城际铁路网。实施国省道提升工程,推进中心城区快速路工程和跨江桥梁工程建设,完善城市组团通道。创建国家公交都市,构建以轨道交通和中运量公交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车为补充、公共自行车为延伸的“四位一体”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基本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导地位。完善三江口核心区慢行交通设施,构建与公共交通无缝衔接、安全便捷的慢行系统。实施地下空间与综合管廊建设,促进地上地下空间的高效利用。推进特高压电网、天然气主干管网建设,启动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规划和建设,保障居民用电用气需求。加强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加大引调水力度,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强化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推进雨污分流及再生水利用。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强甬江、姚江、奉化江治理和城市内涝防治,提高城市防洪防涝能力。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推动信息技术和城市发展全面深度融合,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继续走在前列。深入开展“三网融合”建设,加快构筑智能化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推动互联网出口带宽提速提质,鼓励企业和园区开通国际出口直连业务,实现重点公共场所免费无线网络全覆盖。积极打造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加快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和开放应用,实现政务流程优化和业务协同。深入推进健康、交通、教育、社会保障、社会治理等智慧应用系统建设,打造普惠化的智慧民生服务体系。
    加强城市长效综合管理。推进执法体制改革,构建权责明晰、服务为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管理体制。加快执法重心和执法力量下移,坚持依法、规范、文明执法。创新完善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机制,加强源头化解、前端管控和事前防范,实现城市管理常态化、全覆盖。深入实施交通拥堵治理工程,完善城市交通管理。
    5.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加强先进文化引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工作,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深入实施“崇德甬城、爱心宁波”品牌工程,弘扬“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宁波精神和乡贤文化,开展“宁波好人”“最美宁波人”和道德模范宣传,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建设全域化更高水平文明之城。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大力传播网上正能量。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统筹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建成一批标志性公共文化平台。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均衡覆盖,提升乡风文明。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推进更多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向社会开放,完善“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进一步办好市民文化艺术节,深入开展“书香宁波”全民阅读活动。
加强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和文化精品工程为抓手,创作一批深受群众欢迎的精品力作。鼓励原创和艺术创新,推动影视剧、舞台剧、广播剧等精品生产,大力扶持文学、戏剧、音乐、美术、书法等优势文艺门类。加强城市历史文化挖掘保护,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进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支持档案史志事业发展,实施地域文化研究出版工程。开发网络文化产品,引导网络文化发展。创新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机制,扶持具有竞争优势的文艺团体,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和引进文化名家、优秀复合型文化人才,激发文化人才创作活力。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推动文化用品制造业、文化创意设计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现代传媒业、影视制作业、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和文化会展业等新兴产业,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特色文化品牌。大力实施“文化+”行动计划,推进文化与制造、金融、科技、旅游、特色农业深度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加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规划建设,着力提高宁波影视文化产业区、外滩创意时尚街区、环月湖历史文化街区发展水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办好宁波特色文化产业博览会,搭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国家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等平台,推动文化“走出去”。培育地方特色文化,扩大文化消费,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6.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发挥军民结合产业基地的引领示范作用,开展军民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打造军民融合技术转移基地,推动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化。充分发挥军民结合产业基地的引领示范作用,促进新材料、航空航天、高技术船舶等军民结合产业集聚和规模化发展。加大重点军工企业的引进力度,积极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国防科研生产,鼓励企业参与军民两用技术和产品研发。加强国防动员体系和能力建设,深入开展双拥模范城(县)创建活动,提高全社会国防意识。
    四、推进绿色发展,展现美丽宁波新面貌
坚持绿色富市、绿色惠民,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领域和全过程,大力实施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建行动,全面建设生态宜居、山海宜游之城。
    1.大力推进低碳循环发展。开展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力争在2018年达到碳排放峰值。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市建设,加强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行全产业链循环经济模式,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大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坚决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企业进行工艺技术装备的清洁更新,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产业,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优势。
    2.加强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深入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落实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低碳行动和重点产业能效提升行动。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完善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全面推进建筑节能。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严格土地利用规划管控和用途管制,有效盘活存量土地,统筹低丘缓坡、滩涂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建设用地减量增长。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促进矿产资源高效利用。
    3.持续推进环境治理。深入开展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加大“五水共治”力度,加强重点流域河道综合整治,深化农村“千里清水河道”工程,推动城镇截污纳管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积极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扩大禁燃区范围,大力推进工业废气、车船尾气、餐饮油烟、秸秆焚烧和建筑扬尘“五气共治”,全面提升大气环境质量。开展土壤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推进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综合防治,强化农田土壤重点污染区的治理和修复,确保全市耕地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完善垃圾分类管理体系,推进农村废弃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餐厨垃圾等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生态循环畜牧业发展。
    4.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功能区布局,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对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永续利用,积极申报国家公园试点,构建以四明山绿色生态涵养区、沿海蓝色生态带、三江流域休闲生态走廊为骨架的生态安全格局。持续推进“四边三化”,加快城市组团和功能区间生态廊道建设,规划建设城区通风廊道。深化“森林宁波”“彩化城市”行动,加大公园绿地和平原绿化建设,加强湿地生态修复,推动生态公益林扩面提质,构建覆盖城乡、显山露水的生态网络。
    5.强化生态文明制度保障。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和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建立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体系,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和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完善反映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区域发展绩效评价体系。健全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加强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建设,优化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鼓励各类投资进入环保市场。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推广绿色信贷。完善生态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多元化补偿机制,逐步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增加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
健全生态环境共同参与保护和监督机制。强化政府环境信息发布制度,规范排污单位信息公开和信用等级评价制度。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全方位构建生态环境社会监督体系。积极培育和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强化全社会的生态伦理、生态道德和生态价值意识。
    五、推进开放发展,培育国际化竞争合作新优势
坚持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改革完善开放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推动开放大市向开放强市转变。
    1.打造高能级开放合作平台。加快提升口岸开发开放水平,争取设立自由贸易港区,打造面向环太平洋经济圈的海上开放门户。统筹特殊监管区发展,推动宁波保税区、梅山保税港区及各类保税物流园区整合优化提升。推进宁波出口加工区转型升级,加快象保合作区开发建设,争取设立宁波综合保税区。提高重点开发区国际合作水平,探索企业化园区开发模式,建设特色产业专业园。以东部新城、南部商务区和老城区外贸特色楼宇为重点,加强服务配套,着力打造宁波国际贸易总部基地和平台。
    2.整体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巩固传统出口市场,积极拓展新兴市场,提高自主品牌和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紧缺资源性产品进口,建设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和国际商品交易集散中心。积极培育新的贸易增长点,推动文化、旅游等服务贸易发展,拓展服务外包新业务、新业态,争创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进一步集聚全球高端资源。抓住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机遇,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创新外资利用方式,鼓励外资以参股、并购等形式参与企业兼并重组,促进外资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深化与中央企业、世界500强企业合作,大力引进一批跨国公司和品牌企业。创新招商引资激励政策,强化重大项目招商市级统筹。
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鼓励企业开拓全球市场,支持龙头企业加大跨国兼并力度,培育壮大本土跨国企业。支持企业在境外开展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实验基地、全球营销与服务网络。建设境外产业集聚区,提高就地加工转化率,推动产品、资本、技术、标准、品牌走出去。完善境外投资管理,健全对外投资促进政策和服务体系。
    3.创新优化开放合作的制度环境。开展投资贸易便利化行动,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进一步扩大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等领域对外开放。发挥开放口岸功能,建设进出口商品采购贸易改革示范区、梅山口岸贸易便利化示范区。推进和完善长江流域通关和检验检疫一体化改革,实现口岸执法部门信息系统互联共享,推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深化跨境电子商务服务改革试点,打造网上丝绸之路。大力发展以大宗商品为特色的跨境电子商务,探索建立海关监管、检验检疫、进出口退税、跨境支付、国际物流等支撑系统,加快国际邮件互换局(交换站)和海外仓建设,争取跨境电商支付牌照和跨境电商人民币结算试点。
    4.扩大国际合作交流。深化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友好城市关系,加大友好城市结对工作力度。提升中国宁波-中东欧市长论坛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国-中东欧国家投资贸易博览会永久落户宁波。拓展国际文化交流渠道,推动城市文化艺术国际合作。建设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与国际著名研究型大学共建高水平学科,推进优质职业院校境外办学,打造海丝之路人才交流培养基地。加强人口与健康领域国际合作,促进国际健康商业保险业务交流。开展国际体育交流,积极申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色体育赛事。发挥海外“宁波帮”和“帮宁波”人士的独特作用。
5.全面推进区域合作与发展。加强国内经济协作的制度创新,主动加强与上海战略对接,积极参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深化医疗、教育、旅游、环保等领域合作,探索共建科研院所、研发产业园和成果转化基地。深入开展“宁波周”“宁波行”系列活动,推进浙商甬商回归。加强与资源富集省份的合作交流,进一步做好对口支援和对口帮扶工作。加强与我省周边城市的合作交流,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办好甬港经济合作论坛,加大“东引台资”力度,建设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拓展与港澳台合作空间。
    六、推进共享发展,共创幸福美好新生活
    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先导向,努力提供广覆盖、多层次、有质量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1.办好更加优质的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持续推动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以农村为重点全面推进幼儿园标准化建设。积极推行“名校集团化”“城乡学校共同体”等办学机制,整体提升义务教育办学水平。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着力提高高等教育发展质量,推动高水平大学和特色学院建设,支持高校加强应用型建设,提升高校引领创新、服务发展的能力。深化国家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试验区建设,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国家职业教育开放示范区。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水平。
    2.推进健康宁波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力引进优质医疗资源,加快建设区域医疗中心,不断满足群众就医需求。加快市县两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进医疗卫生“双下沉、两提升”工作,深化医联体建设,发展契约式家庭医生制服务,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推进社会办医,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特色化医疗机构和健康服务业。加强传染病、慢性病等重大疾病综合防控,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推进传统中医传承创新。
加强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深入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理顺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完善医保支付制度,发挥医保在疾病风险分担、管控医疗费用、监督医疗服务行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推进奥体中心等重大体育设施建设,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均衡协调配置,规划建设健身步道,建立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十五分钟健身圈”。鼓励支持体育消费,加快体育产业与旅游、传媒、金融等业态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体育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层次。
    3.着力提升就业质量。支持创业带动高质量就业,大力扶持发展各类创业基地、创业园区,广泛开展“青年创业扶持计划”,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和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工作。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平等就业制度和均等化服务机制,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4.促进城乡居民持续增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劳动报酬增长机制,确保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行业平均工资信息发布制度、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深化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完善以激励为导向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健全市场评价要素的报酬制度。积极发展农家乐、民宿民居等“美丽经济”,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健全社会保障待遇正常调整机制,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完善低收入群体精准帮扶机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移民搬迁安置、低保政策兜底、生产就业帮扶、转移支付保障等工作力度,做到帮扶精准到村到户,不断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
    5.构建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参保扩面工作力度,大力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依法加强和规范社会保险费征缴,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健全多缴多得的基本养老保险激励机制,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拓展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渠道,提高资本收益率。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统筹整合各类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健全临时救助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完善住房保障政策,加快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
    6.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落实中央关于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养老服务产业,以居家养老为重点统筹推进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发展民办养老机构,加快推进老年宜居社区建设。推进医养融合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纳入医保联网,推动居家医疗护理、医保支付全覆盖。加强老年人权益保护,重视妇女、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健康,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推广积分落户制度,切实把外来常住人口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公共服务体系。
    7.加强公共安全保障。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加强全民安全意识教育,健全公共安全体系。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加大失职问责力度。加强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生产、仓储安全监管,强化人员密集场所的应急管理,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实施最严格的食品药品质量追溯制度,形成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普及应急救护和防灾减灾知识,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能力
七、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
全市各级党组织必须不断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适应引领新常态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十三     五”规划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1.完善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发挥党委(党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制度化建设,改进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进一步形成党委领导下的人大、政府、政协各司其职、团结奋进的工作格局。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社会形势、研究重大政策举措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深入实施“班长工程”,大力选拔有担当、有作为、有口碑的“狮子型”干部,优化班子整体功能。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加大干部跨条块跨部门跨区域交流力度,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支持各级领导干部敢于担当、锐意进取,营造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干事创业环境。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提高基层带头人队伍和党员队伍能力素质。
    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严格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切实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不懈纠正“四风”,扎实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加强权力运行监督和制约,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2.加快建设人才生态最优市。推进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打造“蔚蓝智谷”。深入实施“3315计划”和“泛3315计划”,大力引进和培养各类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引育一批紧缺实用型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造就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深化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着力抓好“千人计划”产业园等重点创业创新平台,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人才开发模式。加强人才发展投入,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人才资源开发。发展人才资源服务产业,提升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服务联盟效能,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可创新、人人皆可乐业的人才发展良好环境。
    3.提高城市法治化水平。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促进改革、推动发展、改善民生,使法治成为城市治理的基本方式。各级领导干部要成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表率,着力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围绕中心工作及时出台相关法规,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推进行政执法全流程标准化改革,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推进落实司法体制改革,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全面提升司法公信力。发展公共法律服务,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4.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入推进平安宁波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市“一张网”的基层社会治理网格体系,加强乡镇(街道)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建设,深化乡镇(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城乡社区治理机制,增强基层服务管理能力。理顺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建设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完善社会矛盾排查管控机制,健全调解、仲裁、行政裁决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深化信访工作制度改革。依法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极端宗教活动,严密防范、依法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5.凝聚全社会共建共享的强大合力。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和改进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建设,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动员组织人民群众共同奋斗。充分发挥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协商。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按照“三严三实”要求,以更严更实的作风,健全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激发广大群众共建共享的主人翁意识,把“十三五”发展的目标任务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具体行动。
制定“十三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要落实本建议确定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增加明确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指标,增加政府履行职责的约束性指标,把市委全会确定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永无止境的追求干在实处,以要谋新篇的担当走在前列,奋发有为,争先进位,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全面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迈进而努力奋斗!
 
返回首页】   【打印】   【关闭  
友情链接
 
关于本站 | 网站管理制度| 隐私声明 |版权信息 |网站地图
365bet在线体育 宁波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浙ICP备11049522号
因公出国管理 89186539 护照签证 87187515 涉外安全管理 89186932 来华邀请函 87186183 留学 87345223 领事认证 87187512 翻译 87365607 机票 87186512
  地址:宁波市鄞州区宁穿路2001号 | 电话:86-574-87279844 | 传真:86-574-89186518
Copyright© 2012-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nbfao@nbfao.gov.cn
建议使用IE5.0以上浏览器 最佳分辨率:1024*768